书荒网 - 言情小说 - 煦风和日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

分卷阅读3

    想再吃一块儿,可是娘亲说了要按时吃饭,只好留到下午吃了。

见女儿乖巧答应,张氏心里暖呼呼的,吩咐身侧的丫鬟杏,“过一刻钟摆膳。”

杏儿应了声退下去。袁腾将瑜儿抱在怀里,问袁煦:“你姨丈姨母可好?去了有没有跟你表兄弟交流下学问?”

袁煦想起豫州那些日子,姨丈虽是武将出身,但学识渊博,表哥是温润君子,更是文采出众,对他的学问也指点不少,“姨丈姨母都好,对儿子也多有照顾,表兄虽然功课繁忙,对儿子的学问指点颇多,表兄年后就下场,想不过多久,表兄定会功名加身了。表弟虽然年幼,学问也不错。”

袁腾满意的点点头,说:“你表兄自小聪颖灵秀,明年下场定会拿个好名次。你自有爵位加身,不用参加科举,但也不能自满,要多向你表兄看齐,遇到学识问题,多向先生请教。”

“是,儿子记住了。”

张氏见丈夫话问的差不多了,儿子虚心接受了丈夫的训示,忙打圆场:“好了,该用膳了,有什么话用完饭后再说。”说完在袁煦搀扶下起身,瑜儿由袁腾抱着,一家四口一起用了午膳。

晌午过后,张氏带瑜儿回房小憩,袁腾说还有事处理,进了书房。袁煦则出了兰苑,回了自己的松院。松院里只有几个洒水扫地的二等丫鬟,剩下的都是小厮,前世继母没少往他院子里塞人,他也吃过亏,虽然现在不显,谁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心大的,就以丫鬟人多嘴杂扰了他清静为由赶了些出去,所以院子里贴身伺候的都是些小厮,都是些家生子或是签了死契的,袁煦用起来比较心安。长青是袁煦的长随,从六七岁就被送到袁煦身边伺候,松院里还有个在袁煦跟前伺候的,唤作长宁,是管着松院事物的小管事。

坐在书桌前,袁煦听着长宁的汇报:“主子,您走后三日,襄王妃带着小郡主来过一次,说是听说王妃有孕,特地送了些补品过来。小郡主与大小姐玩耍了半日,倒是很开心。襄王妃临走时还说,这两位姑娘虽是隔着两辈的堂姐妹,可比这亲堂姐妹亲多了。”

袁煦也不得不说襄王打的一手好算盘,太子渐渐失了圣心,父亲虽说是圣人的亲侄子,却是个连朝会都不上的闲散王爷,襄王找到父亲这来,一是在向宗亲示好,二是向圣人表示要跟安郡王一样做个逍遥王爷。一个是令他失望的儿子,一个是让他放心的儿子,更别说襄王的母妃是宠冠后宫的魏贵妃。可襄王忘了,再怎么在圣人面前博好感,也比不上嫡子的地位,别忘了太子还有个嫡亲的弟弟晋王呢!太子虽然失宠,但是皇后娘娘还在,圣人再厌弃太子,还是敬重陪他从潜邸一步步走到今日的发妻的。袁煦想,如果永兴八年太子没有逼宫,圣人会给他块儿封地让他去做一方之主也说不定。

袁煦想了想,襄王没有再上门拉交情,这事就当掀过去算了,毕竟父亲是万事不理的,还不至于让圣人和晋王猜忌了去。

长宁见主子沉默了一会儿又抬头示意他说下去,“董姨娘前几日得了风寒,一直卧床没出过菊院,二少爷到是天天到王爷王妃跟前请安,没有一天错漏。这两个月的账本和今年的总账目昨儿个于管家送去王爷那,王爷又差他给您送了过来。”

袁煦看着桌上那一大摞账本,不禁有些头疼,重生后,除了母亲和meimei,他对所有人都缺乏信任,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放佛这样才能真的把命握在自己手里。他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但是前世母亲有孕身体不适,父亲又不喜俗物,管家之权直接落到了管家娘子和董姨娘的头上,母亲难产与这不无关系。这半年来他抓着王府的所有事项,开始时每天累的精疲力尽,后来两个月慢慢上手,依然很累,但心里踏实。

他拿了最上面一本慢慢翻着,随口道:“这董姨娘病的倒是巧。”刚得知父亲着了凉,董姨娘也是风寒,可不就是巧吗?

长宁低头看着自己鞋面,忽然又听袁煦问道:“邹先生如何?”

长宁嘘了口气,答道:“主子出门之后,先生一直在竹园未曾出去过,不过府里西席陈先生倒是去拜访了邹先生一次。陈先生从竹园出来时脸色很不好。”

这是自然的,西席陈又山是同进士出身,而邹先生只是个秀才,束脩拿的却比他多,他自是不服气上门挑衅,没想到技不如人。呵,袁煦心里冷笑一声,继续问道:“二门上胡彦武你认识吗?”

长宁一愣,随即回答:“奴才见过他几次,在二门上待了五六年了,人很机灵。”

“签的活契还是死契?”

“这奴才不知,得问过于管家。”

袁煦想了想,还是下了决定,“明日把他调到松院来,让他跟着你,好好□□一下。”

“是。”长宁心里默默流泪,他今年十四,而胡彦武今年二十五六了,让他□□一个比他大出那么多的人,主子还真是会考验人。

沉默了半刻,袁煦又问:“二弟几时下学?”

“申时。”

“叫他下学后来松院。去把长青叫来,带着东西,我去拜见邹先生。”

.

第3章邹衍

邹先生本名邹衍,通州人,永兴三年秀才出身,本来在通州官衙当个文书,却因看不惯官商勾结霸占农田,辞别家乡父母到处游历。邹衍走过的地方很多,见识也广,袁煦遇到他时,他还是一副落魄书生的打扮,谁能想到,这落魄书生,在十年之后能官拜吏部尚书,成为一代帝师呢?

袁煦是在四个月前遇到邹衍的,那天他去城外庄子上巡视,在回程途径的南三街看到一个书生打扮的青年在帮人写家书挣铜板,当时是听得有人唤邹衍的名字,便记起前世听过那位吏部尚书的故事,承建元年状元及第,先后任礼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吏部侍郎,吏部尚书,三年升两级,成为本朝史上最年轻的尚书。袁煦当即下了车,见邹衍一身泛白的青色长衫,足下的靴子也磨得破了洞,前世他见过邹衍两次,他记得邹衍相貌端正,剑眉星目,下颌上一撮短须修的整整齐齐,一双眸子看人时像把人看穿一样。若不是青年那一双犀利的眼睛,他还真不能确定这落魄青年就是前世名闻天下的庚辰三杰之首。

邹衍说他只是寻找一个暂时落脚之地,只要他能凑够回乡的银两就会离开,袁煦当时也只说家中有事,暂时无法去宗学读书,他只要能教他半年足矣,当然邹衍能够记得安郡王府与之有雪中送炭之情也是袁煦期望之事。但经过这几个月的相处,袁煦不得不佩服邹衍志向之高远,学识之宽广。袁煦差人到通州调查过,出人意料的是,邹衍的父亲邹行真虽是个私塾先生,却是先皇渊明帝在位时,征和六年的二甲进士。只是在征和十二年任兖州知府时,防治旱情不利,粮食减产,又赶上北方打仗,朝廷强行收粮引发民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