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网 - 言情小说 - 白色橄榄树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6

分卷阅读6

    第二天下午,宋冉还挂着黑眼圈呢。消息传过来,她的策划案通过了。但领导觉得这个名儿太文艺,不够直观,换成。

嗯,宋冉心想,确实够直观,不能更直观了。

两周后,梁城卫视的节目上线,作为的辅助节目播出。谁都没料到它后来的火爆程度,包括宋冉。

那时,东国政府军宣告了对苏睿城、哈鲁城两座中北部重镇的失守。阿勒城也岌岌可危。一旦反政府武装占据阿勒,将国土一切为二,北方军事薄弱地区将陷入危急。

交战中平民死伤的消息不断传来,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难民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全国的电视新闻媒体都在对东国前方战事进行轰炸式报道,梁城卫视上线的成了一股清流——

战前东国平静的生活,涌动的暗流,小人物面对未来的抉择……一串串小故事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度。开播不到两周,收视口碑话题量连续走高。

近似纪录片的客观冷静的记叙风格也获得了广泛好评。

其中几期关于街头摇铃艺人、斗嘴烤rou夫妻的短视频还上了各论坛网站热搜榜。

宋冉的名字也见诸新媒体,接受了几次采访;甚至还有畅销图书策划人向她发起邀约。

但比起工作上的风光,宋冉更关心的是六月下了一整个月的雨。不知是否因为漫长的梅雨季,她近来心情异常的低落。工作时还好,一下班就提不起精神。尤其是晚上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雨能发呆很久。

好在节目的火爆让加班量剧增,她没有太多时间管理那梅雨一样窒闷的心情。

一个附属衍生的节目反客为主带来如此效果,“宋冉”成了电视台领导口中频繁提及的一个名字。节目如此成功,同事们撺掇着让宋冉请客吃饭。

宋冉在工作上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好处,但她还是破费一次,请大家去江边吃麻辣小龙虾。

下班的时候是七点多,十个同事挤进两辆车。

车行到半路,又开始下雨了。开场便密密麻麻,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敲车顶。

小冬是北方人,吐槽:“服了。这月就没有一天不下雨的。我家的衣服被子全潮了。”

小秋叹气:“关键气温不降,白天热死个人。”

车内起先还有几句吐槽,后来就没了。因雨势实在太猛,坐在车里像坐在一个被人不断敲打的铁皮盒子里,震耳欲聋,讲话声都听不见。

宋冉却觉得这样的世界很安静,连其他车辆刺耳的鸣笛都被雨声淹没。

车开到一个十字路口堵住了。喇叭声轰鸣。

堵了很久没动,宋冉趴在方向盘上看雨刮器来回扫雨。挡风玻璃上雨水密集,她是一条养在水族馆里的鱼。

看着看着,她忽然就想起了他。

她坐在车内,像沉在海底。毫无来由地,她心情滞闷,潮湿,难以呼吸。

很奇怪。

遇见他的那天,明明没有下雨。

明明,气候那么干燥。太阳很大,连风都没有。

作者有话要说:  1.文章开头关于撤侨的故事灵感来自于2011年的利比亚大撤侨。真实的新闻故事远比电影电视剧精彩。大家可以去看看相关资料。

2.这会是一个平淡而平凡的小故事。

故事三年前就有了构思和前几章文稿,不过,除了职业没变,一切都变了。人物性格经过几番巨大的修改(男主:狂野霸气—冷漠冷酷—温柔善良;女主:性感撒野—心机手段—温和安静),最终成了现在的样子——很平凡的两个人,很普通的两个性格。丢进人堆里似乎也不会引起注意。

给主角抛弃了所有戏剧性的有张力的性格,或者说明显有棱角的性格,尝试一个新的挑战。不冷漠也不活泼,没戾气也没心计,不霸道也不绵软,不狂野也不性感,普通得像每一块背景墙。

之所以想这么写,一是感觉这个故事到最后,可能温和平淡才最有力量。(当然,最后会写成神马样现在还不知道,只是个美好的构想。囧。o(╯□╰)o)二是我以前写文,从人物性格的特殊设计上讨巧占了不少便宜,而真正的普通人物我反而不太会写,总得试一试吧。虽然结果未可知,但……你们一个都不许走,搬小板凳了乖乖坐好听我把故事讲完。嚯哈!

第4章

晚上八点,美食街上车水马龙。雨还在下,却挡不住梁城人下馆子的热情。

梁城一到夏季便炎热潮湿,家里头是待不住的,空调也嫌闷,都爱到外头纳凉。老人们喜欢搬上小凳子聚到巷口摇着蒲扇吹一吹穿堂风,新社区的住户则涌向花园广场。城内几个湖泊和江边是乘凉的最佳去处。

年轻人躁动些,好呼朋引伴,聚在露天大排档里吃烧烤喝啤酒,大汗淋漓才痛快。梁城美食也多,地方特色的湖鲜野味,江鱼野菜,点心小食……一样样试下来,一两个月也吃不完。

美食街位于江边。夜幕落下,霓虹灯亮。“江鱼馆”“小龙虾”的灯牌五颜六色挂满夜空。店员涌上街头招徕顾客。

宋冉停好车,阵雨停了。

龙虾店的服务员正在门口摆放露天桌椅。

几人商量一下,决定坐外头。刚下完雨,江风吹着正舒服呢。

宋冉点了三大盆麻辣小龙虾,又点了莲藕排骨汤,青椒炒藕带,香干炒茼蒿,萝卜炖鱼头,外加一堆烧烤……

小秋拦道:“别点多了,待会儿吃不完。”

小冬笑说:“是出差发奖金了?这么大方。”

宋冉说:“吃不完可以打包嘛。”

请同事吃饭要是菜点少了,挺尴尬的。

小夏说:“何必呢。就这些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