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网 - 言情小说 - [美娱]最佳导演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77

分卷阅读77

    皱了皱眉。

整个机箱安静的可怕。

明明是深夜,可大家却都是醒的。

谨小慎微的防备着彼此。

直至一个伊拉克小男孩开了嘴。

他说。

“你们真的会用大炮把我们都炸死吗?”

刚说完,小男孩便被他的母亲捂住了嘴。

普莱瑞思刚想说些什么,便瞧见捂着男孩嘴的母亲防备的表情。

顿时湮灭了说话的心思,转过了头。

第72章

似乎因为机厢里多了普莱瑞思一行英国人的关系,整个旅途都安静的可怕。

女人孩子胆小甚微的盯着前方。

而男人都纷纷默不出声的用“沉默”来应对眼前此景。

直至飞机落地,才传来了整个旅途的第一次声响。

全机的伊拉克人相互鼓掌,相互拥抱。

这是普莱瑞思第一次体会到这种明显的民族隔阂与文化差异。

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次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旅途为什么会引起如此轰动的、全机的掌声。

众生欢腾下、普莱瑞思与保罗、埃迪沉默的拿起箱子,走下飞机。

机场大厅,先前的向导多诺万举着个牌子冲在前列。

接到普莱瑞思,便直接驱车将他们送到了宾馆。

宾馆是被轰炸过的,一半灯火通明,一半陷入尘埃。

整个宾馆就像是悬在空中的难民屋。

去往宾馆大门的路被石块湮没。

普莱瑞思小心翼翼的踩着石块走近。

而此时,保罗才走了一半。

一个小石子滑进了保罗的鞋子,似是划破了他的袜子。

挑了块稍大的石块,保罗皱着眉坐上去,清理鞋子。

埃迪挑着眉看普莱瑞思打开了摄影机。

调了调参数便开始拍摄。

从保罗脱鞋到保罗穿上鞋走近,一镜到底。

“你到底想拍什么?”埃迪问。

“纪实、故事、实验。”普莱瑞思答。

“主演是我?”

“主演是你。”

“那为什么拍保罗?”埃迪挑了挑眉。

“实验属性......我想要试试把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分界打破。”普莱瑞思答。

但埃迪似乎并不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模糊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分界,故事片的主角是你,而我们扮演的是你的副手,而在真正我的镜头下,我想拍一些记录性的东西。”

“或许可以再概括些?”埃迪说。

“..........你还是没明白?”

“相信我,保罗也不明白。”埃迪挑了挑眉。

看了一眼心疼拎着自己被石头划破的袜子、恍恍惚惚的保罗,普莱瑞思决定再讲一遍。

“简而言之,就是换一个拍摄思维。我们平常拍电影,要么是主角的主观镜头,要么是导演的主观镜头,总而言之,所有的镜头就是围绕着导演和主角转,而这部电影,我想设定在一个战地记者的人物设定下,以故事片的人物模型去拍纪录片形式的人物模型眼中的伊拉克。”

“所以,我只需扮演一个可有可无的视角工具?”埃迪挑了挑眉。

“如果你的演技足够好,人物刻画足够迷人,那这将成为你毕生最经典的角色。但同样的,如果你的演技不够吸引人,你当然会成为导演的棋子,物竞天择,这是同故事片一样的道理。”普莱瑞思回答。

理了理镜头,看向埃迪。

勾起唇角。挑衅的问。

“你会成为我的棋子吗?”

“当然不。”埃迪答。

普莱瑞思笑了笑。

向导多诺万拿来了房卡。

普莱瑞思接过。

发给了埃迪与保罗一张。

“今天休息一下,明日我们便走。”

“走去哪里?”埃迪问。

“防空洞、战区、巴格达。”普莱瑞思答。

**

这是埃迪难以忘怀的四个月。

在这四个月间,他同只有两个工作人员的剧组走遍了伊拉克的每寸土地。

跨越战区、跨越难民群聚的贫民窟。

这是一个烽烟下的国度,生离死别是在这片土地上再正常不过的场景。

人生而平等,而战争将这种平等用生死的残酷方式剥夺。

他们麻木、他们悲悯、他们痛苦哀鸣,可却束手无册。

四个月内,他饰演的战地记者采访了住在废墟上的老人、采访了无家可归的孩子、采访了住在防空洞里两年有余未曾看过太阳的流浪汉。

其中有一位在战争前曾是大学教授的伊拉克老人这样对他说:

“与你们不同,我们因国家而从出生起便背负上了‘难民’的名头。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接纳我们,没有任何一片土地我们能长足驻留。

‘国籍’便成了我们的原罪,我必须为他洗净身上的污垢。”

照顾老人的好心人说,老人的夫人早逝,一双儿女早在战争伊始便被老教授送去了美国,可随着战争的愈演愈烈,美国重新制定了移民法案,老人的一双儿女又被遣返了伊拉克,次日,便在炮火中丧生。

这是一个绝望的国度。

这是一个夹受着多方恐/怖/袭击、武力恐吓的嘶吼到无力申辩的民族。

在这里,每日盘旋在蓝天的,不是鸽子与白云,而是久久不散的警笛与炮弹。

在这里,孩子们陪伴与玩耍的,不是父母与师长,而是童子兵、少年兵、严声唳喝与鸣枪示威。

这是一个没有理想的国度,在每日的炮轰与枪林弹雨下,食品价格疯长、水资源紧缺,他们每日在被炸死、饿死、渴死、甚至是被反zheng军活埋而死的恐慌下痛苦哀鸣,在他们眼里,“活着”成为了最奢侈的渴望。

现在该去往何处?明日又该去往何方?

埃迪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哀鸿遍野、满目疮痍。

他们蜗牛似的用两个月的光景穿越了贫民区抵达巴格达。

而抵达到巴格达的一瞬间,他就后悔了。

一颗炮弹从他的耳侧划过。

左耳失聪。

此时他才真正领会到那种“接近死亡”的恐惧。

但是他并没有离开,因为普莱瑞思的镜头一直追随着他。

而镜头背后的,是真正的战争。

他还不能离开。

至少在拍完这组镜头前不能。

众人对战争一无所知。

他们不清楚战地人民的生活。

他们只知道大炮、枪支、弹药、他们只明白侵略侵略再侵略。

而他们从来不知道他们想要的大炮、枪支、弹药身后的是什么,因为他们从来不曾体会过战地难民的绝望。

就像二战后的调研显示,二战以来的任何一个